對我來說,這本書蠻特別的,引用並回應了很多電影佳句,用心理學的角度對各種愛的層面進行探討,也帶入了許多諮商故事。

你會邊看邊點頭說,「是啊!原來我正在經歷/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。」

然後隨著篇幅的閱讀,會漸漸撥雲見日,發現自己的心已經澄澈平靜了許多,有一部份的傷口就這麼癒合了吧。

這也是我想寫書摘的原因,把電影記錄下來,有機會好去一一欣賞。

延伸閱讀:

療傷片單,以及故事

都市的愛情

篇章三講的是:分手,放不了手

「我累了」,只是想分手的理由

>打破心理「全好全壞」的極端連結

也許我可以承受與你分離的痛苦,但請你讓我知道,我到底是哪裡不好?

一個明確知道自己哪裡好、哪裡需要改進的人,不會因別人的說辭而隨意更動自己的想法。這樣的人即使面臨分手,也往往分得心安理得,知道這是兩人彼此心中對「情人的想像」無法磨合,不見得是誰的問題。他們可能對分離一樣不甘心、一樣傷痛,一樣要行走一段低潮險惡的路,卻不容易陷入執著,陷入不明不白的遺憾中。

 

<墮落天使>

「當你年輕時,以為什麼都有答案......」

回應:「有時『沒有答案』--便是相愛到盡頭,一種相互體諒的最好的答案。」

懂得你的人,並不一定就要接受你的全部--也許這才是分手後,不用如此坦白的真相。就像我們也曾經在認識到一個人的真實面貌後,才常常覺得不如想像。

恨與報復,讓心負重累累

>一生無法迴避的,愛與恨,明與暗,生與死

心理學家認為:面臨衰敗中的愛情,比較接近恨意,而非冷漠。恨,是另一種相對於愛的「影響力」。

就像走下坡時踢到一塊大石頭,其實我們真正氣的不是那塊石頭,而是被石頭絆倒的自己。

這種對自己的生氣,或許才是恨意(負面影響力)的根源。

所以,如果你對誰有恨、有怨,就允許自己好好恨個夠吧!也許只有在把恨說盡了、在「想像中」充分滿足對他的報復之後(若在「實際生活中」採取報復,他就繼續握有對你的「負面影響力」),我們才懂得把對自己的生氣說出來,然後漸漸學會不再用對別人的恨,來傷害這樣被他絆倒的自己。

<烈火情人>

「受過傷的人最危險,他們知道自己能夠存活下來。」

回應:「受過傷的人最有韌性,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存活下。」

差別只在於,你能不能看見,當生命中發生了一件壞事,你其實有阻止的能力,別讓這壞事困住自己,滾出更多憾事。

關於「死亡」,大部份的人都不希望那天太早來臨,所以奮力求生。

關於「黑暗」,大部份人都因為它的存在而害怕,所以總向著陽光奔跑。

關於「恨」,大部份人都希望自己別對某人出現這種感受,卻無法控制自我。

心理學家說:死亡、黑暗、恨,三者總是在我們還未覺察時就默默潛伏在生命中,讓我們不能去忽略他,如果你硬要迴避或閃躲,那只是浪費時間而已。

其實你不必恐懼,這些神秘不可知的力量,是讓我們生命更完整、更有韌性的指標。

內心的損傷,透過身體的自殘釋放。

這種仰賴「自殘」的生存方式並不是最好的方法。

這種「行為上」的做法只是一種「暫時的補償」。事實上,一個人會產生許多毀壞自己的行為,往往是因為太多無法「說或表達」出來的怨念。

這是一種相當矛盾的感受:有時候你非常想表達,卻常常說不出心裡最真、最深的感受,或擔心如實表達後,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未知的影響,所以只好選擇壓抑。

心理學家說:人能包容與同化內在所潛伏的各種「斷裂」(創傷),當它浮現出來被意識所知,它就不具有「破壞性」,而是一種「建設性」。

失愛是一種創傷,它常常被我們藏在黑暗中,便滋生了恨。直到我們明白:將黑暗中的創傷表達出來,不是為了再次痛苦,而是為了將它放在陽光下,被溫柔地包紮。

 

還愛著,卻假裝冷漠

>為什麼「情感交流」對伴侶如此重要?

心理學家Reik曾經這麼描述不同年歲的愛情:不同年紀的人感受到的愛情本質並無不同,但底層的情感卻比例各異。年輕人能深深感受情愛的深刻,年長者則難以再經驗奮不顧身的快樂。

關係中的冷漠,常常是衝突(外顯或隱藏)許久後,雙方無法承受的結果。

冷漠代表著:我們都受傷了,我們需要休息了。

因為對愛的渴望皆然,我們明白,對人冷漠只是不想被看穿渴望的一種偽裝。

如果有天你真心需要用「冷漠」來修養生息,你願意給自己一段時間嗎?

 

<東邪西毒>

「如果你不想被拒絕,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絕別人。」

回應:「不管拒絕或被拒絕,都非我們真心所盼望。」

從戀人的表情,看到自己的價值。

溫尼考特:「當對方面部表情、聲音與我們同步展現的時候。」我們得以體驗到自己的存在。

比起信念和想法的交流,「情感交流」似乎對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更形重要,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伴侶,都難以忍受另一半表現冷漠的原因。因為面對一張沒有回應的臉孔,我們會感到迷失自己、體會不到自己的存在。

除了「冷漠」以外,還有另一種破壞親密關係的反應,就是缺乏邏輯的情緒回應。

親密愛人間共享的情感反應是沒辦法偽裝的。伴侶間的情感交流,是建立在此基礎上:「我在你需要的時候,成為你的需要,但我仍舊明白自己的需要。」

很難嗎?並沒有。當你「同時」把自己和對方都看作是舞台上的主角,你們之間,便逐漸成為如此這般的關係。那是不用偽裝的,容許彼此真實存在的緊密相連。

 

延伸閱讀:

等待的悲劇愛情

情人節之<給(未來的)他>

如何在7週遇見對的人?(2016更新)

不允許被取代,就能封存愛?

>從「融合」到「分化」的心理界限
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生命中的「分手經驗」對人有所助益。

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該有「心理界限」的存在,而「分手」則是一個學習「心理界限」的好機會。

它是一種潛藏在我們心裡,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分野的狀態,「界限」的存在能幫助我們樹立人我關係的潛在規則。

當我們缺乏「心理界限」的狀態,會讓分手成了一種無法割捨的痛苦。

因為當「心理界限」未良好發展前,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心情糟的時候,所愛的人心情也會如此糟糕;自己無法離開對方的時候,對方也應該如我一般難以分離。

於是我們逐漸分不清楚:「分離與否」和「曾經愛不愛彼此」,其實是兩回事。

<秋天的童話>

「我這輩子什麼都沒有,起碼還有一點自尊。」

回應:「失愛後最重要的自尊,就是成為他心中最美好的記憶。」

分手了,不見得代表不愛了;相愛,卻不必然適合在一起......這裡頭的道理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想得清,每個人都有他選擇的哀悼方式與決定。

當你學會尊重這一切,就是「畫下心理界限」的開始。當「心理界限」出現了,美好的過去才能永遠珍藏於回憶中,不會被輕易忘記。

失去的痛,用宣洩儀式淘盡

>為何「心痛」時,無法好好「思考」?

所謂「失愛的感覺」,是相對於「擁有的感覺」而來的。

因為你曾經覺得自己擁有什麼,所以當你失去了這種「擁有的感覺」,就好像汽車少了某部分的零件,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照常運轉。

<意義的呼喚>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-維克多.法蘭克的自傳說:「那些殺不死你的,將使你變得更堅強。」

也許生命中每個失愛的時刻,都是我們得以徹底淨化自己心靈的機會。

這種將心裡的一切洗白的感覺,固然讓生命失去方向,卻也因為心裡空洞洞的、什麼也沒有,與你心靈真正契合的,才會在某個偶然的時候,進駐到你心底。

榮格說,這就叫做「生命的轉機」,當你能「挺住」,沒讓那些低潮擊垮你,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轉變。

 

<艾蜜莉的異想世界>

「我們曾經以為愛得很深、很深。歲月卻讓你知道,它不過很淺、很淺。最深和最重的愛,必須和時日一起成長。」

回應:「不管是很深的愛,或很淺的愛,都是成就人生美好的淚珠結晶。」

榮格說,我們的心理活動有四種功能:

一、「感覺」的功能,它會告訴我們某種東西的存在

二、「思考」的功能,會告訴我們哪個東西是什麼

三、「情感」的功能,會告訴我們那是否適宜

四、「直覺」的功能,會告訴我們那從哪裡來、往哪裡去

當我們面臨生命中某些「衝擊」的時候,大腦的運行會彷彿斷了線。這讓我們變得難以運用「思考」和「情感」的功能,而更容易使用「感覺」和「直覺」的功能。

我們會知道某些「感覺」(例如:痛苦)的存在,卻沒辦法啟動「思考」,明辨那是什麼?沒辦法運用情感,判斷那是否適宜?

我們可能會困在某些既有的「直覺」裡(例如:啊!這關我過不去了!),然後把所有周邊的人事物和「直覺」扣在一起。

所以即使夢到可愛的小黑貓,我們仍會將其解讀成象徵「悲慘不已」的未來。

因為心裡的「直覺」,如此引導著你的「相信」,然後趁「思考」和「情感」無法好好運作的時候,就此欺騙你的心,讓你以為世界從此以後永無光明。

但有一天你會明白,情感和思考也許會暫停,卻永遠不會離你而去,除非你自己先選擇放棄。

還清遺憾的債

>那些未竟的殘念:和自己心裡的遺憾對話

 

<絲絨金礦>

「我失去了少女時代,真的,但是它卻給了你。」

回應:「他又何嘗不是把他的少年時代,奉獻給你的青春記憶呢?」

有一種時不我予、緣分未到的遺憾:是「錯過」

因為你希望遇到「天時地利人和」的最佳組合,可惜卻始終沒等到這麼完美的一刻。

有一種擁有時做了些什麼而導致失去的遺憾:是「後悔」

因為當初擁有卻沒有好好對待,所以你總是為了「無法挽回」而感到愧疚。

有一種不想改變現狀,而不敢勇於追求的遺憾:是「捨得」

因為你只敢「過得好」,而不敢貪求「過得更好」,所以心頭上總有那麼一點淡淡的想念與哀愁。

有一種沒有勇氣改變生活困境的遺憾:是「壓抑」

因為你已經讓「不夠好的生活」成為一種必然的習慣,所以你的夢想總是「躺在夢境中」,而無法真正「活在現實裡」。

有一種怎麼努力都無法阻止失去的遺憾:是「哀悼」

你明明盡力了,卻還是永遠失去了,而你怎麼樣都很難去面對這份逝去。

 

在年少的青春歲月裡,我們往往對「完美」有所憧憬,對「直接表達」有所渴望,所以我們特別容易因為「挑剔」而錯過,因為被情感左右行為而「後悔」。這是性格和想法上的問題。

等到我們漸漸學有所成,我們反而比年輕時更加退縮保守,所以開始有了「捨得」與「兩難」的退縮與哀愁,或掉進壓抑的自我說服中。這是缺乏勇氣的問題,也是不願相信自己的問題。

最後是那種「盡力了也無法阻止失去」的「哀悼」的遺憾。這種層次並不是人人都能達到,因為大部分我們所說的「努力」,其實都還不夠「盡力」。所謂的「盡力」,並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量,而是真正能影響別人情感的一種給予。

如果是真正盡力後卻仍舊失去的、需要被「哀悼」的遺憾呢?

就請細細地數算,你曾經有多麼努力吧!

你會發現,曾經被你如此對待與愛過的人,他對你曾經的相處肯定充滿感謝,而且不管他現在人在哪裡,想必都對你充滿祝福。

然後,就請進展到「闊別」吧!

因為在每一種遺憾的感受中,如果你願意細細品味,都會發現自己其實擁有許多可以改變的能量,或者看見,原來自己也是一個如此有愛的人。

所以你勢必也能在未來的生命中,創造更多擁有。

不了解遺憾之前,是你讓過去的事件,限制了現在的自己,無可自拔。

被了解過後的遺憾,則是一種「願意向過去說再見」的雅量。ㄕ

說再見之後,你們就誰也不欠誰了。

 

心理學家說,在愛情中,熱情並不是我們「要去爭取」的東西,而是自己「能夠付出」的東西。

所謂愛情的缺憾,便是你遇上一個無法接納你熱情的人。

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,我們稱這種心理缺憾為「未竟事務」。

在心理諮商裡頭,有一種處理「未竟事務」的專業技巧:空椅法。

利用「空椅子」之類的具象物,引導當事人進入那些缺憾關係中,並且進一步和這個缺憾的人事物「對話」。

當你心裡有所遺憾,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表達出來;當你心裡還有尚未表達的情感,也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說出來。

不論是透過寫一封信、打一通電話、面見一份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、到達一個值得你思念的地方......你總會找到和遺憾對話的管道。

 

延伸閱讀:

虐心情歌共賞(英語歌曲)

虐心情歌共賞(華語歌手篇)

如果,愛能不寂寞(一):愛之初的玻璃心

如果,愛能不寂寞(二):愛別離

如果,愛能不寂寞(四):心失事後的甦醒_全篇完

 


arrow
arrow

    lingfor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